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焦点睿研|破解山区县发展困境,新昌县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10-23 14:44:10

既无区位优势又缺高校院所的山区小县新昌,近年来取得靓丽成绩单: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四夺“科技创新鼎”,孕育出16家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实现15家科创企业主板上市;这个曾以轴承、胶囊等传统产业闻名的工业小县,如今培育出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低空经济、通用机器人、合成生物等一批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8.5%。这背后的关键,是新昌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新昌调研指出的“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支撑”“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的发展路径,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为关键一招,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路子。

一、激活企业内生动力,锻造县域经济“硬核引擎”

“五个全覆盖”向领跑者跃迁。新昌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为总牵引,创新实施高企培育、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专利“五个全覆盖”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动态全覆盖,专利覆盖率跃升10个百分点至91.2%,研发机构覆盖率从63.9%提升至76.1%,高企覆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真金白银”护航创新投入。设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投入占比> 4%并保持一定增长幅度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年补助超4000万元。京新药业耗时14年研发地达西尼胶囊,获评省重大科技成果,首次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填补国内16年失眠新药空白。设置15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在工艺流程、制造环节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同一汽车通过工艺创新降本40%,用“工艺创新”挤取“利润海绵”。

“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滚动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个倍增”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一单项冠军”的梯度联动培育机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2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三花控股秉承“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业升级换代宗旨,从生产制冷小配件,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产业风口。

二、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校地企共建“没有围墙的科研院”。新昌联合浙江大学共建“带科研、带人才、带项目、带培养”的天姥实验室,与浙江中柴、五洲新春等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申请专利7项,联合申报并获批省级重点项目2项。

率先探索“企出高解、政助市验”科研新范式。在全省首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市场验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模式,推行“企业自己找、部门协助找、专家精准找、中介牵线找”模式,年均凝练企业攻关课题150项。

多主体共奏技术突破“交响乐”。组建以“需求为核心、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政府为推动、产业链为载体、市场化运作”的创新联合体。通过政府搭台(新昌县政府产业基金)高校赋能(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企业参与(远信、日发、泰坦等),组建浙江智能纺机创新联合体,开发基于AI的白坯布智能验布系统,针织机械控制系统、印染定型机工艺自适应系统。该模式被写入科技部多主体全链条技术攻关全创改革试点方案。

三、柔性引育用并举,打造山区县“人才磁场”

“候鸟人才”计划打破地域桎梏。坚持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推行柔性引才模式,目前,累计院士专家工作站17家、外国专家工作站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人才特派员35名。新和成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突破超临界氧化技术,实现复杂工艺高精度控制。高校“人才特派员”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40余个。

“1+2”产教融合把课堂搬进车间。实施工程硕博“1年在校学理论+2年在企攻课题”培养模式,154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入驻46家企业,参与项目160余项,本模式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捷昌驱动—四川乐山技工学院、五洲新春—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开展技能人才定向合作,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培养闭环。

借他山之石攻玉的“创新飞地”。全县设立海外研发中心43个,三花集团在杭州、硅谷和休斯敦等地布局6大研发中心,实现“每天诞生一项专利、三天诞生两项发明专利”的创新速度。

四、内生裂变与数实融合驱动,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打造竞争新优势。传统优势企业竞相开辟新赛道,因地制宜将通用智能机器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方向,围绕机电执行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执行器件领域,布局三花智控、五洲新春、陀曼智造等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17家。

传统制造数实融合的“数字涅槃”。坚持“数字技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理念,首创“轻量化投入、样本化试点、批量化推广”数改路径,形成“企业数字化制造、行业平台化服务”的“新昌模式”,县级层面首创制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与发展13691体系评估细则》,规上企业数字化实现全覆盖。

总部经济的“全球化视野”。加快推进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发挥本地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资本能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实施技术并购的“探针”战略。万丰奥特收购加拿大DFC航校和捷克3个飞机项目,实现飞机整机、核心零部件、航电系统等自主研发制造,加速本地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培育发展。

五、机制创新优服务,打造山区县最优“创新生态”

“云局”集成县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工业科技人才教育分管县领导负责、33个县域创新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架构,集成企业、社会、政府三大类创新资源共385项、创新事项105宗,通过“线上平台服务、线下实体运作、部门多跨协同”,建立创新服务“云局”。提供项目招引、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创新事项“一站式”服务,平均办结时间从7天缩减至2天。“云局”累计推进创新企业多跨培育148家,匹配科技人才893名,对接产学研项目92个,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题800余个。

用好创新要素政策指挥棒。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配套设立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和50亿元规模的“两创深度融合”基金,每年完成科技人才项目招引50个,浙江灵巧推出国内首款量产高自由度五指灵巧手DexHand021。设立“科创指数贷”,破解初创型、成长期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完成授信3124万元,发放贷款2543万元。

县域高质量发展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以创新为钥,方能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锁;唯有以产业为基,方能育出经济蓬勃发展之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需要各地铆足干劲、勇闯勇试,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机制新解法,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提供更多出彩出效的案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