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10-23 14:47:02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强调“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传递出中央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
一、浙江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现状
为全面了解影响全省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2024年年末对全省中小企业开展了营商环境满意度抽样问卷调查。调研对象涉及浙江省11个地市90个县区,覆盖5089家企业,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分别占比14%、55%、31%,工业企业占97.7%,建筑业企业占0.5%,服务业企业占1.8%,共涉及57个行业。

图 1 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调研对象行业分布
浙江营商环境深受九成以上中小企业的认可。调研对象中,94.2%中小企业对浙江省营商环境感到“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占44%、比较满意的占31%、还算满意的占19.2%。超九成(95.1%)中小企业对市场监管表示满意,“双随机、一公开”“放管服”工作,信用监管等政策获中小企业普遍认可。在企业经营的具体环节中,企业最满意的三项营商环境分别为纳税服务(98.35%)、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服务(94.42%)、劳工环境(94.36%)。

图 2 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情况
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显著,企业开办成本低、服务优。2023年以来,浙江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全面升级。开办成本方面,开办费用占企业人均收入5%及以下的企业占63.76%。92%的企业对开办流程表示认可,91.8%的企业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服务表示满意。
浙江企业综合成本企业总体认可。81.3%的企业认为浙江省综合经营成本“符合预期”。从用电成本来看,总体高于周边省份。浙江省电价水平总体较高,在华东地区接近上海,高于江苏、安徽、福建、山东四省,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次于广东(不含直辖市),企业平均电价较江苏高4.3分/千瓦时;从用气成本来看,浙江省省非居民平均气价较江苏高1元/立方米左右。从综合成本来看,企业综合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1-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5.11元,全国85.16元,比全国低0.05元。
薪资水平仍然是影响中小企业招工的最主要因素。44%企业表示招工用工仍有困难,其中影响中小企业用工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薪酬水平难以满足用工需求(23.9%)、本地缺乏吸引力(9.35%)、购(租)房成本高(8.98%)、招聘渠道少(8.78%)。

图 3 影响中小企业招工的主要问题
融资难题长期困扰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主要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来自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企业发债、证券市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比例较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可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经营波动大,贷款风险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贷款额度小,频率高,增加贷款成本”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二、企业期待改善的方面
从企业对营商环境感受评价中,企业期盼最强烈、反映最迫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期待政务服务深入优化。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中,部分企业表示开办环节过多、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在获取经营场所环节,部分企业表示目前“联合审批平台操作复杂”“线上申请表单较多”。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服务环节,部分企业表示存在“报装环节(电力、自来水、燃气、通信网络等安装开通申请)过多”“限电政策影响生产”等问题。在退出服务环节,部分企业表示存在“简易注销无法办理”“存在不同环节互为前置条件的障碍”“清税信息不及时”等问题。
期待税费负担有效减轻。5.68%企业表示税收政策宣传不够,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4.28%企业反映承担税额偏高,部分税收政策存在重复计税的问题。办税过程中会出现“电子税务系统无故退出”“国税系统不够简明”“自动扣税系统不及时”“开票额度审批不便”“涉税事项无法就近办理”“咨询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期待获得广阔市场场景。期待降低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定期举办新产品、新场景、新经济等发布会,为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争取“首张订单”。涉及外贸业务方面,部分企业认为海关办理跨境贸易业务中,“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办理费用较高”“对外投资环境信息宣传不足”。
期待提供更优人才环境。民企认为高端人才吸引力低、数字化技术人才缺乏、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期待能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出更多实招。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聚焦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大减负降本的速度和力度
保障中小企业合理用能需求。采取减少供应层级等措施降低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成本。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项目用地、用能、环境要素等方面的保障力度。
优化灵活的用地取得方式。在土地要素配置上,通过优化土地使用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推进闲置土地的再利用,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加强新型制造业用地和生产空间需求的保障,创新供地方式,促进存量空间改造提升并加以利用。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信贷资金闭环监管,鼓励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引入知识产权、商标、动产、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等质押品种,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获得性,并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聚焦中小企业的急难愁盼,加快政策举措的落地和落实
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充分做好政策解读宣贯。优化政策实施细则,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集中惠企政策发布渠道,采取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方式开展政策分类宣传。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企业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
加强中小企业政策的针对性。落实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享受各类惠企政策,惠企政策从企业规模上体现“助小扶微”的原则。确保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严格落实。用好降准、再贷款、“两新”“两重”等政策工具,适当降低规模、投资额等门槛。
消除行业壁垒和隐性限制。持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新业态的开发建设。系统推进公平竞争治理,特别是在招投标、融资、税费、司法等方面完善制度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实现“一视同仁”。
聚焦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强链和补链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抓好新质生产力,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领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效能提升。聚焦数字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各地聚焦重点细分行业,依托行业级工业互联网、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推行“N+X”数字化改造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破解“数据孤岛”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方案、样本。
优化民企治理支持体系,推动企业对标提升。探索构建在党建引领下的民营企业治理评价和支持体系,简化并指导涉企荣誉申报,构建企业画像,加强企业自评,开展对标提升。依托浙江政务服务平台设立惠企政策专栏,集中公布并定期更新政策内容、办事流程、申请渠道等信息,利用各类渠道广泛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辅导。
聚焦多跨协同的涉企环节,优化政务服务的效能和效率。
系统集成各部门政策和力量,形成共推发展合力。在涉及民营企业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方面的事宜,建立规范化、数字化协同机制,系统集成各部门政策和力量,线上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加强省市县联动。促进政务服务事项的系统化、便利化,强化涉企服务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优化“联合审批平台”,持续简化各类企业审批流程。
推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出便利化举措。提升办事便利度,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更大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加快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化繁就简、打通梗阻,构建既有温度又有原则的“亲清”政商关系。深入推进准入准营、自由迁移、破产歇业等“一件事”改革,推广“无证明化”改革,打造最优政务环境。
加快推进“牵一发动全身”改革事项,加强改革落地。聚焦经营主体反映的环节多、门槛高、审批繁等问题,继续精简行政许可、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事项,项目化推进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企业报表“最多报一次”改革等攻坚任务。
聚焦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把握涉企执法的尺度和温度
持续构建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获得市场准入,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受到法律同等保护。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治理涉企侵权信息乱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法规落到实处。
加强法治执行机制建设。聚焦监管执法不规范、不透明与不充分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及时纠正、查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每年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为打造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提供参考指导。
畅通政企沟通联系渠道。建立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制造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代表常态化定期协商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听取制造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依法协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