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热点锐评|用“三个15%”塑造杭城创新气质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2-06 15:05:04

一、热点聚焦

省两会期间,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接受专访时,杭产人形机器人G1跟着市长一起登场,让人耳目一新。在采访中,姚市长谈到:“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去压减科技投入”“让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彰显了杭州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决心。姚市长说,杭州刚刚作了研究,提出了“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三个“15%”,体现了杭州持续进行科创投入的制度保障,也反映了杭州坚定不移向前沿领域、未来产业要增量的路径选择。

二、锐评睿见

从杭州的发展逻辑来看,短期经济指标压力不小,主要是房地产、电子商务等旧动能支撑有所弱化;但中长期优势也十分明显,杭州的城市能级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很大空间,杭州的基础创新能力在过去几年有明显强化,以游科互动、深度求索、云深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成为“现象级企业”。“六小龙”的出现,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萌芽于杭州优渥的创新土壤,十几年来种下的种子,已经渐次开花结果。

过去几年里,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的打造,杭州发展产业的定位更明晰、定力更充足;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的建设,杭州发展产业的框架愈加宏大、布局愈加合理。杭州的产业布局,不搞“内卷”,而是完全从自身优势出发,向科技要增量、向未来要增量。今年以来,杭州提出加大力度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五大风口潜力产业。这些产业,共同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杭州高端人才、科创平台、场景打造等优势,也能有效规避杭州土地空间有限、交通物流受限、传统产业链配套不强等问题。

对于杭州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到浙江考察期间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决策部署的核心逻辑。一方面,要聚焦杭州锚定的五大风口产业,想尽办法导入顶尖的创新资源,尤其是领军人才,力争形成“人无我有”的创新优势,甚至是率先形成“0-1”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要真正地把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更多经济实物量,这里就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尤其是要在更好地发挥人才能动性上做文章,不要让人才困在实验室、困在论文中。

二是要以场景创新助力未来产业提速发展。未来产业要在当下落地,必定会受到一系列限制,也很难完全突破成本的制约。地方政府与其给企业钱,不如给企业市场。未来产业的市场,很多是蕴含在场景里,比如对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都特别需要场景。有了场景,企业才能锻造产品,消费者才能激发需求。

三是要把杭州放在更大的战略格局中去。杭州是一座举世瞩目的城市,杭州的发展,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也事关全国大局。要以杭州都市圈建设为依托,加快推动杭甬双城记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放大周边区县融杭的力度,为杭州继续培育世界一流城市提供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