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用好发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三头六臂”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3-24 17:52:12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目标,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构建了系统性框架。

一、文件为发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文件明确将农业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列为重点攻关领域,支持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因地制宜优化要素配置。提出以县域为单元,结合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倾斜,建立差异化发展路径。 

三是数智技术赋能全链条转型。要求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农田、无人农场,推广农业大数据应用,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 

四是人才与机制双重保障。强调“科教人一体化”,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金融工具,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 

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导向。将低碳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纳入考核体系,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盐碱地治理等技术推广,推动农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需要用好“三头六臂” :

(一)立足“三头”:锚定新质生产力核心方向 

1.摸清需求之源:以问题导向激活内生动力。聚焦农业“卡脖子”领域(如种源依赖、农机短板),建立需求清单,引导科研资源精准投入。例如,针对丘陵山区农机适用性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攻关计划,推动适用性农机研发。 

2.铸就创新之魂: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搭建“高校-企业-农户”联合实验室,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建立容错机制,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 

3.解决应用之末:强化场景驱动与模式创新。选择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先行试点新技术,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包+服务包”模式降低应用门槛。例如,在智慧农田建设中推广“政府补设备、企业管运维、农民享服务”的分工模式。 

(二)锻造“六臂”:夯实新质生产力支撑体系

1. 用好产业集群之翼:打造区域性增长极。以县域为单位,建设“一县一链”特色农业园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例如,依托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大力发展智能、高效、可靠的农机装备及供应链,构建区域协同、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体系。 

2. 用好企业主体之翼:梯度孵化市场主体。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并购整合;用好乡村振兴专项基金,设立农业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龙头引领、骨干支撑、中小微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 

3. 用好科技创新之翼: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用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创新政策,重点支持合成生物、基因编辑、农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建立跨学科攻关团队,探索“AI+生物技术”融合创新路径,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 

4. 用好科教人一体化: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涉农院校课程改革,增设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人等专业;畅通引才用才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与产业企业人才互通,互派互聘;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联培联学等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农民。 

5. 用好推广应用之法: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好省级、区域性等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提供“技术推广+作业服务+金融支持+品牌营销+人才实训”一站式服务,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6. 用好要素保障之策:打造高能级资源池。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所得收益反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强村经济导入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传统乡村振兴产业;推广“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创新领域。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跳出传统路径依赖,通过“三头六臂”协同发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重组,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