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欧盟《清洁工业协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3-24 17:52:49

一、热点聚焦

当地时间2月2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清洁工业协议》。该协议聚焦能源密集型产业和清洁技术两大领域,主要提出包括降低能源成本、提高清洁产品需求、为清洁转型融资、材料的循环利用和获取、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以及确保获得熟练劳动力等六大核心举措。同时,计划在短期内调动1000亿欧元资金,用于支持欧盟的清洁制造业,强化欧盟工业竞争力。

二、锐评睿见

《清洁工业协议》本质是欧盟加入中美产业竞争,争夺全球绿色经济话语权的举措。从协议内容来看,释放了三大信号:

信号一:技术标准壁垒,规则输出垄断绿色话语权。近年来,欧盟正从“气候先锋”转向“规则制定者”,试图通过技术标准与市场准入绑定,重塑全球产业链,垄断绿色技术话语权。此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10月正式生效并开启过渡期阶段,将在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开征“碳关税”。本次协议内容依旧关注完善CBAM,探讨从当前范围(钢铁、水泥、化肥、铝、氢和电力)扩展至“碳泄漏”清单涵盖的其他行业的可能性和进一步提高CBAM的有效性。若该项举措落地,未来我国受影响企业覆盖面将进一步上升。

信号二:千亿资金投入,抢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计划在2025年投入60亿欧元,包括用于清洁技术、电池制造、氢气银行和工业脱碳技术。同时,还提议建立一个工业脱碳银行,筹集1000亿欧元支持清洁制造业。此举直指我国在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试图通过资金支持重塑欧盟制造业在全球绿色产业中的版图。

信号三:供应链闭环化,深化产业保护主义实践。在原料端,欧盟将成立“关键原材料中心”进行联合采购,增强议价权,并计划到2040年将关键原材料回收率提升至50%,加强构建“开采-制造-再生”的区域闭环,此举旨在削弱对中国稀土(依赖度98%)、镁(依赖度93%)、锂(依赖度97%)等原料的依赖。在产品端,协议提出政府订单将优先选择“欧洲制造”的绿色产品,打破长期以来“最低价中标”的惯例。这一战略若成功,全球供应链将加速“区块化”。

近年来,面对美欧依托技术标准、产业链围追堵截及资源闭环构筑的绿色堡垒,我国新能源产业需警惕可能被挤压至中低端环节的风险,企业可采取“技术突围-规则准备-全球布局”组合拳破局。技术层面,可通过加速颠覆性创新跳出既有框架,同时实施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战略,以多元储备应对未来产业竞争。规则层面,可采取积极策略应对“绿色壁垒”,主动对接国际绿色标准体系,提升碳管理能力,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产业链层面,可通过建立“区域跳板”对冲风险,在合理评估“出海”风险后,积极推动相关生产环节和节点全球“本土化”布局,掌握生产和供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