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4-22 09:30:07
一、热点聚焦
4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38年前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抨击滥施关税的讲话视频。毛宁在帖文中称,“1987年的演讲在2025年找到了新的意义”。
二、锐评睿见
(一)里根1987年关税演讲的核心要义
1987年4月25日,里根通过广播讲话对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倾向发出警告。他以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为镜鉴,指出高关税政策看似短期内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扼杀企业创新动力。里根强调,依赖关税保护的企业会放弃技术革新与管理优化,这些恰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能力。他进一步剖析高关税的连锁反应:必然引发他国报复性关税,导致贸易壁垒层层加码,最终形成“价格虚高、低效生产、消费萎缩、市场崩盘、企业倒闭、失业潮涌现”的恶性循环。里根特别提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惨痛教训,称其执政之初便立誓防止保护主义重演,并批评国会中某些人为短期政治利益牺牲国家长期繁荣,实质是“向特权集团妥协”。这段讲话不仅是对当时美国贸易政策的警示,更揭示了保护主义政策的内在悖论——以短期政治收益换取长期经济代价。
(二)2025年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现实冲击与历史对照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政策,设立10%的基准关税,并对部分国家加征更高税率。这一政策忽视了里根对保护主义的警惕,实则也背离了其全球化导向的本质。从经济逻辑看,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与供应链外移的现状,使得关税成本更多由本土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数据显示,新关税实施后短短几天内,美股蒸发超6万亿美元,国债收益率暴跌至历史低位,油价跌破60美元/桶,华尔街警告“经济核冬”风险。更严峻的是,特朗普政策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通过RCEP强化区域供应链,欧盟推动内部市场整合,东南亚承接制造业转移,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主导权进一步削弱。
从国际博弈视角,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实质是单边主义升级。相较于里根时代通过多边谈判(如《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解决争端,特朗普绕过WTO规则,以行政令直接施压,导致欧盟、中国、加拿大等经济体集体启动报复性关税提案。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不仅未能缩小贸易逆差,反而使全球贸易秩序陷入“规则真空”。例如,欧盟委员会已提出对美报复提案,计划对威士忌、摩托车等商品加征50%关税;中国则发布《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立场》文件,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历史在此形成讽刺性对照:里根曾以“沟通大师”凝聚国内共识,而特朗普的“推特治国”加剧社会分裂;里根担忧保护主义侵蚀国家繁荣,特朗普却将其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三)里根预言的当代验证与全球治理启示
里根1987年的讲话在2025年获得新意义的本质,在于揭示了保护主义政策的永恒悖论。当特朗普宣称“对等关税”是为保护美国工人时,里根的警示显得尤为尖锐:任何试图通过关税重构经济霸权的行为,终将陷入“短期收益换长期代价”的陷阱。当前全球经济的高度互联性,使得贸易战的破坏力呈指数级放大。例如,美国汽车产业虽试图通过关税重振本土制造,但特斯拉等企业却因供应链成本上升加速向中国转移产能;欧盟虽暂时妥协接受20%关税,但已启动“去美元化”能源结算机制。这些现象印证了里根的预言——保护主义无法阻挡产业转移,反而会加速全球权力格局重构。
历史经验表明,应对保护主义需回归多边合作与创新竞争。里根时代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红利(如技术扩散、产业链分工)已发生质变,2025年的全球经济更依赖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降低对美依赖,欧盟推动《数字市场法案》重塑规则,均是对里根全球化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正如里根所言:“自由贸易依赖全球市场”,唯有重建基于规则的合作框架,才能避免重蹈“关税加码—贸易崩盘”的历史覆辙。当前危机提醒各国: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比关税更重要的,是重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与国际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