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4-22 09:36:14
一、热点聚焦
3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USTR)召开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行业的“301调查”听证会。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USTR)披露了基于对中国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所谓的“不合理做法”301调查结果,计划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
限制措施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80天后正式生效)一是主要针对中国船东和航运经营公司,征收基于净吨位/每次美国港口挂靠的费用,之后逐年递增;
二是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按净吨位或集装箱量征费,之后逐年递增;
三是为激励美国汽车运输船的建造,针对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按照运力收取费用。
第二阶段(3年后生效)主要是为激励美国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建造,限制利用外国船运输液化天然气。这些限制将在22年内逐步增加。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USTR)正在根据总统海事行政命令,就港口起重机及其他货物装卸设备的拟议关税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8日。
二、锐评睿见
海运是全球贸易命脉,包括船舶、港口和航运企业三大核心领域。美国政府这些措施背后的意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战略遏制:继关税战后的,美对华发动“全球海运战”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形态,国内对外货物贸易种类的九成以上、价值的六成以上,均通过海运完成。美国船舶产业“301调查”表面宣称“重振本土造船业”,实则是逼迫国际航运企业选边站队、转移订单,并通过叠加争夺巴拿马运河港口控制权、夺取格陵兰岛(北极航道)、空袭胡塞武装控制红海航道等一系列行动,企图构建“扼住中国外贸咽喉”的全方位海上战略体系,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遏制的又一新动向。
二是产业打压:联合盟伴构建造船联盟,企图重组全球造船业版图。鉴于美国当前孱弱的造船业,即使打击了中国,美国的造船业短期也难有起色,于是,美国再次玩起了“友岸外包”的策略。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邀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华盛顿商谈扩大美韩两国造船领域合作,据悉,美国已允许韩国造船厂为美国海军建造“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等主力舰艇,韩国韩华海洋集团也已完成对于美国费城造船厂收购的所有程序,成为首个成功收购美国船厂的韩国企业。此外,意大利、澳大利亚等盟友也是美国重点合作对象,如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在美设立马里内特海事造船厂,澳大利亚造船企业奥斯塔在美设立子公司。这一系列举措是企图在造船领域“去中国化”,封锁打压中国造船业发展。
三是规则重塑:构建海运新规则,试图将中国孤立于国际航运体系之外。美国推动环保标准先行卡位,提前三年实施IMO 2030年碳排放标准,要求进入美国水域的外国船舶必须安装碳排放监测系统(CMS),而该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仅授权给美国霍尼韦尔、雷神科技等国防承包商生产。同时,限制中国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LOGINK)获取美国航运数据,禁止美国港口使用LOGINK软件,并拉拢盟友共同抵制,从而限制中国获取和分析国际航运物流数据。
短期内,受船东避险情绪影响,我国新船订单可能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自2025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启动301调查听证以来,新造船市场确实小范围出现了一些回避中国造船的情况。根据克拉克森数据,韩国船厂在今年3月获得了全球新造船市场55%的订单,订单量为82万吨,而中国船厂的订单量为52万吨,这是韩国订单吨位多年来首超中国。但长期来看,我国凭借高效的船舶建造能力、完整的船配体系、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庞大运输需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地位,是支撑船舶产业发展的最大底气。
浙江作为我国造船完工量前三的船舶工业大省和拥有世界一流港口的开放强省,针对“301调查”限制措施,既要做好短期风险影响评估应对,更要注重长期竞争力培育提升。一方面,要推动造船做“精”做“新”,重点深耕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细分船型市场,率先抢占绿色新能源动力船舶新赛道,重点打造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大型电动化学品船、氨双燃料穿梭油船等具有浙江特色的国际精品船型。另一方面,要破解“大港小航”困境,不能只当箱子的“搬运工”,聚力培育与浙江外贸地位相匹配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本土航运龙头企业,不断增强船运承载力、航线网络辐射力、运输服务保障力,提升“港口-船舶-海运”一体化融合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