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焦点睿研|我院联合发布《2025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6-20 09:35:37

近日,由我院与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组织编写的《2025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详细展示了2024年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分六个篇章,分别是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地市篇、园区篇、科创走廊篇。


其中,报告综合篇作为整个报告总括部分,分析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现予摘编。


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逆势增长的驱动力。高新技术产业领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增幅8.3%,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79.4%,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2023年的6%提升至2024年的7.5%。高新产业凸显硬核创新质效。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5.0%,新产品产值率高达54.5%。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了全省规上工业超六成的销售产值(66.7%)、超七成的利税(72.0%)和出口交货值(79.0%)、超八成的研发费用(88.5%)和新产品产值(86.4%),是带动我省工业效益提升的主导力量。

2006-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变化


2013-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变化


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热点。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全省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全省累计3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蚂蚁百灵、海康观澜、中控时序等一批垂类模型逐步落地。人形机器人布局明显加速。省市出台多项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力争到2027年全省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低空经济政策支持与商业化应用齐头并进。构建了交通、科技、经信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合力推进低空经济建设工作。杭州获批中央空管委首批6个eVTOL试点城市之一。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高企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68家,累计达4.75万家,位居全国第三;拥有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贝达药业、阿里、吉利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升,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企业深度融入新型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布局。2024年企业承担省“尖兵”“领雁”项目数比重达87.3%。科百特等20家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14 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37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 2024 年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榜单,5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强榜单。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有效数情况


四是以“六小龙”为代表的高科技初创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强脑科技、群核科技、游科互动在各自领域均实现重大突破。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截至2025年4月,我省共拥有独角兽企业55家,其中杭州的独角兽企业从2018年的26家增长至44家。科技企业培育生态不断完善。政府服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打造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全省建设各类孵化器超1500家,2024年在孵企业3.6万家,吸纳就业人员超30万人,创业导师近2万人。


五是高新区产业发展主平台作用更加显著。聚集效益不断提升。2024年,全省71个高新区贡献了超五成的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超七成的营业收入,超八成的研发费用。投资驱动作用显著。2024年,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2%,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


六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都市化集聚特征。核心城区引领作用明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前七的县(市、区)均为核心城区。城市科创大走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全域联动发展的创新轴线。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构建起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众多科技孵化器、科创园、特色小镇环绕的创新生态圈。城区科创特色小镇、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浙江省科创类特色小镇正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提供政策、资本、技术对接服务。杭州孵化器总面积约占全省的1/3,为高新企业成长提供良好土壤环境。


七是科技成果转化主引擎作用持续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重塑形成四类省科技计划,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项,3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持续深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迭代升级,“浙江拍2.0”上线运行,制定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性标准,科技成果转化赋权、单列管理等改革举措持续深化,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省域协作体系更加完善。先后选派48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5个科技特派团、4000多名青年博士专家与企业结对帮扶,累计帮助企业服务5万余次。累计培训技术经理人近万名。


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成为增长最快的有效投资。硬投入稳步增长。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研发投入显著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近五年平均增长18.5%。


二、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际经贸壁垒与技术围堵等制约不断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科技封锁持续升级、重点领域精准打压加剧。


二是产业能级差距与创新短板亟待突破。产业规模和效能存在差距、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差距、技术发展存在卡点。


三是投资动能衰减与需求收缩叠加承压。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市场需求减弱。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国家高新区总体数量偏少、省内高新区之间发展能级差距较大、部分高新区的高新特征不够凸显。


五是产业创新生态有待优化。科技服务能级不足、技术转移仍需加力、金融支持亟待加强、中试平台建设仍需深化。


三、加快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主体梯队。努力形成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企业、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突出的规上工业企业、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的上市公司和“链主”及雄鹰企业群体,加快培育一批具备战略制衡能力和原创颠覆性技术引领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推行“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创新模式,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基于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协助开展需求凝练,畅通企业创新需求传导通道。建立企业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上升为省级及以上项目机制,推行“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公共技术平台+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有组织攻关模式。推行“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人才评价机制。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315”科技创新战略领域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风险分析研判,部署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围绕前沿技术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引领性、颠覆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我省在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智能感知、量子精密测量、脑科学与脑机融合、大尺寸钙钛矿电池等前沿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实施历史经典产业科技赋能专项行动。


三是坚定不移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攻坚行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跟踪管理、一线督导、预报预警。引导地方高标准做好“两重”“两新”争取落实工作,力争更多项目享受国家政策。打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组合拳,推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强化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加速培育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投资下滑地区定向增加新基建、海洋科技等领域专项债额度。


四是坚定不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能级。加快高新区2.0建设,处理好高新区与不同类型开发区的关系。探索建设“虚拟高新区”,通过工业元宇宙平台,实现山区县企业远程接入杭州实验室设备、共享专家资源。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牵引带动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衢州四省边际等科创走廊提高创新强度和质效。


五是坚定不移深化产业创新生态建设。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推广杭州市“3个15%”的经验做法,深入落实“8+4”政策。探索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和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提高投资损失容忍度。建设转化支撑体系,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建设试点。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培育专业服务机构,依托高新区等载体,打造“科技服务+数字技术”融合示范区。


六是坚定不移实施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区域性国际技术合作圈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布局海外研发中心。深化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不断强化资源共建共用。推进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与国外优势机构共建联合数据开源中心,推动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政策向科技领域倾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深化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