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展成果 / 智库观点
>文章详情

焦点睿研|浙江抢抓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新赛道的省际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

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6-20 09:39:47

今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各地积极抢抓的未来产业重要赛道。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物理形态之一,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较早谋划布局、发展较快,我省需迎头赶上。课题组在对兄弟省市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特色做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浙江存在的优势和差距,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助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

一、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形成包含关键零部件、整机、下游集成应用商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禾川科技、中大力德、拓普集团、海康威视、舜宇光学、柯立传感等企业在电机、减速器、摄像头、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如拓普集团成功研制生产的高精度滚柱丝杠,成为第一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供应商。宇树科技、云深处、五八智能科技、浙江大学等已成功研制多款整机产品,包括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大尺寸仿鸵双足机器人“大圣”、人形机器人“悟空”系列。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产品率先实现量产,2025年预计年产量规模达1万台,年产值规模达10亿元。此外,基于浙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已积聚了一批优秀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可为人形机器人场景开发提供支撑。总的来说,目前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虽未形成较大规模,但产业链已初具雏形,特别是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在全国具有先发优势。

二、浙江与兄弟省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是从产业政策看,浙江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北京市相继出台《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成立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通用人形本体、零部件、创新应用等领域。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立首期规模2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创新中心等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单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项目支持额度最高可达亿元级。山东省出台《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对人形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企业分别给予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励,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给予重点扶持。对比来看,浙江虽已出台《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但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在技术攻关、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还有待细化完善。

二是从创新能力看,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支撑有待增强,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前沿性创新成果有待突破。北京市建设国内首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发布行业首个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母平台“天工”,支持企业利用“天工”母平台训练迭代不同应用场景下人形机器人具身大模型。上海市联合工信部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解决人形机器人研制中的“一高五难”问题—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和安全应用难,为行业开发者、研究者搭建全栈开源资源库和工具集。四川省建设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大脑”模型R-DDPRM,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实时性低、推理时间过长的行业共性难题,目前全球范围内仅特斯拉、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团队突破相关技术。当前,浙江(宁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目前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对比兄弟省市,目前整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有限,在人机自然语言交互、运动控制和智能能力等核心领域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较少,对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支撑作用还有待增强。

三是从企业培育看,浙江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引领性和爆发式成长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偏少。北京市出台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涌现出一批“学院派”出身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如银河通用由北京大学王鹤教授发起创立,成立仅一年时间便已估值35亿元;星动纪元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已发展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上海市设立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潜力)企业赋能中心,对独角兽企业实施“服务包”制度,支持和推动智元机器人、达闼机器人、开普勒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广东省强化“以创投育神兽”,由深圳天使母基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力量,构建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发现遴选体系和科技金融支持体系,2024年广东机器人产业共有72起重要投融资事件,数量居国内第一,独角兽企业优必选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浙江虽有宇数科技、云深处等高成长“明星”企业,但对比兄弟省市,在独角兽企业群体数量、发展能级水平等方面还有差距。根据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排行榜2025》,广东有6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上榜,其次为上海(7家)、北京(5家)、浙江(2家)。

四是从应用推进看,浙江具有引领示范性的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机制未有效形成。上海市建设人形机器人场景训练验证中心,支持研制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促进产品迭代熟化。安徽省实施一批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专项试点项目,首批开放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特种服务四大领域8个综合性应用场景,蔚来汽车联合优必选已在合肥工厂生产线试用人形机器人。广东省通过竞争性分配等方式支持人形机器人场景示范与标杆创建。浙江在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已有初步探索,如宇数科技G1机器人应用在教育、娱乐、赛事等领域,但对比兄弟省市,浙江人形机器人应用总体上以院校或企业自主开展试验验证或提供用户二次开发为主,在场景设计开发、场景资源开放等方面尚未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合力。

三、浙江加速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的有关建议

一是聚焦“平台+人才”,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动浙江(宁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谋划建设杭州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探索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创建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设立人形机器人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加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在AI大模型“大脑”、具身运动控制算法、智能芯片等核心软硬件领域实现突破。加强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研人员赴企业兼任“科技副总”。

二是聚焦“企业+生态”,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优势企业库,加强精准服务,支持操作系统、伺服控制器、机器视觉等产业链核心领域的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招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形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对产业化项目,优先纳入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打造若干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是聚焦“场景+示范”,加速产品熟化落地。围绕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率先以杭州、宁波等城市为载体,开放交通、电网、医疗、教育、养老、应急等智能化场景,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跨越商用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人形机器人“场景需求一研发攻关一生产制造—内部应用”内循环,为规模化应用、供应链形成、技术迭代提供宽松条件,破解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难”,争取形成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模式、标志性业态。

四是聚焦“政策+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建立浙江人形机器人领域中长期投资机制,探索由政府、龙头企业、创投机构联合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满足创新型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到成长期的全周期融资需求。鼓励地方研究制定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举办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对接、创新大赛等活动,促进供需对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提高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知名度和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