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7-25 10:33:26
一、热点聚焦
2025年6月,马斯克Neuralink发布会披露脑机接口重大进展,全球7名患者植入N1设备,平均每周使用超50小时,成功帮助失能患者重连世界。会上还发布了其三年路线图:2026年启动“盲视计划”,助力盲人视觉恢复甚至加强。2027年实现运动、言语、视觉皮层多设备同步植入。2028年覆盖深层脑区治疗精神疾病、神经疼痛,并与AI深度融合。终极愿景希望构建“全脑接口”,实现任意位置神经元读写、高带宽人机交互。
二、锐评睿见
脑机接口是通过神经工程手段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术,正重塑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方式。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其产业生态正加速构建。
政策支持加速落地。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2025年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政策,加速培育脑机接口产业。3月国家医保局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独立收费项目,湖北、浙江率先明确相关医保服务价格标准,将加速商业化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多点开花。Neuralink公司脑机接口电极通道数达到1024个,配套手术机器人实现1.5秒每根电极的植入速度,将加速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中国科学院等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以较少的植入电极实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似的控制水平。上海脑虎科技实现运动信号和语言信号的实时解码。浙大二院完成“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使截瘫患者实现上下坡、变速行走等。同时也应看到,马斯克所展望的“全脑接口”是多脑区覆盖,而非全神经元级连接,相关技术熟化提升仍需较长时间。
产业进程双轨推进。中短期看,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安全性高,健康监测、神经调节等消费级产品是目前产业化的主流,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信号噪声处理和编码解析能力。长远看,侵入式信号质量高,应用潜力大;但手术风险大,验证周期长,因个体神经差异难以直接复制推广,产业化进程缓慢,主要用于脊髓损伤、渐冻症等少量重病患者临床治疗。
基于以上,应稳步推进我省脑机接口产业技术进步和生态完善。
一、组织联合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浙大、杭电等高校院所联合重点企业、医院等,加强脑科学、神经工程、人工智能融合等交叉研究,提升对大脑的认识解读干预能力。优化生物相容电极材料技术,解决植入体带来的免疫反应问题。研发高通量柔性电极,提升信号采集质量和长期稳定性。研发高精度植入机器人,降低电极定位误差,提升植入效率。突破脑机噪声补偿算法、超低延迟脑电解码技术,解决信号受外部环境干扰问题。
二、瞄准场景需求,打造系列标志性产品。围绕当代亚健康调节、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等需求,打造脑电头环、智能安睡仪、注意力训练系统等无创消费级爆款。围绕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等神经性失能患者康复需求,开发神经刺激器、视听假体、智能假肢等功能重建或增强调控设备。推动硬件接口标准化、模块化,延伸发展脑控机器人、灵巧手、AR眼镜等外接设备,形成“神经-AI-机器人”系列产品。
三、加快平台建设,构建产业集聚生态。重点打造杭州余杭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整合强脑科技、青石永隽、神络医疗、程天科技等脑机接口及关联企业,紧密协同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浙医二院等资源,打造研发、制造、临床全链条高密度产业生态圈。建设脑机接口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样机检测、数据支撑、临床试验一站式服务支撑。联动省市有关重点医院,针对脊髓损伤、渐冻症等适应症,构建多中心临床试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