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省工信院 | 发布时间:2025-08-15 11:10:16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区域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制度”,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十五五”时期“挑大梁”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仅是应对新时期新危机的“盾牌”,更是抢占未来新机遇的“利剑”。
一、“十五五”浙江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呈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新趋势。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地缘政治冲突与战争等持续发酵,触发了国际分工和竞争版图的深度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加快产业链回流步伐,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朝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发展。同时,原有的国际产业链合作体系逐渐暴露出脆弱性,各国意识到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可能引发“断供”风险,纷纷采取分散化政策措施。在此趋势下,就要求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加剧“脱钩断链”新风险。前沿科技的重大突破、颠覆性创新的几何级增长,使得科学技术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愈加凸显,科技创新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未来围绕高科技领域前沿阵线的竞争,相关高技术封锁、投资限制等将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常态,确保本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显增加。
三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开辟产业链供应链新赛道。与传统产业垂直固化的国际分工格局相比,尚处于快速发展或孵化培育阶段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易于形成全新、更具参与性和可塑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且当前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生态体系及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技术差距远小于传统领域,这为后发地区突破发展新兴和未来领域、赢得国际分工主动权、实现抢位赶超提供了全新契机。
二、浙江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首创“核心区+协同区”机制,引导推动各地各扬所长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2024年,全省已遴选核心区41个、协同区67个,“415X”集群实现规上营收9.19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3%。二是推行“链长+链主”协同机制,集中力量破解产业链断点、堵点和风险点。2024年,遴选第一批省级“链主”企业93家,新增17家“锻长板”企业承担国家重点产业链攻关任务80项,居全国第二。三是建立“目录征集+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攻关机制,持续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和国产可供给替代目录清单,联合实施“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2024年,全省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取得100项“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
但“十五五”新时期,我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临诸多风险考验。一是供给端持续受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制定制裁清单、加征关税、禁止高技术产品出口等方式遏制我国企业进口所需的关键技术、装备等。如半导体领域,深紫外(DUV)光刻设备等被日本、美国列入出口管制。这些关键核心环节的管制与缺失致使我省部分新兴产业链培育存在断供、断链风险。二是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如智能机器人领域,省内智能控制系统、智能芯片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上仍布局较少;智能物联领域,CMOS传感器、CPU、GPU、DRAM等元器件缺少大企业、大项目。三是自主创新策源能力尚有欠缺。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3.2%,与北京(6.73%)、上海(4.34%)、广东(3.54%)相比差距较大;全省仅有国家大科学装置2个,与上海(17个)、广东(8个)相比存在差距。
三、新对策:“四维”聚能全力构筑“链防线”
“十五五”期间,浙江应从技术突围到全球布局,四大维度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盾牌”与“利剑”,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大能力”,锻造“断链能接、弱链能强”的韧性和安全,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为维护全国乃至全球安全稳定贡献浙江力量。
一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策源能力。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未来所向,牵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专项行动,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地方自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抓好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省级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
二是聚焦产业生态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抵抗能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完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统筹推进“链主”企业、雄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大企业培育,全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的国际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落户浙江,引导外资企业留住高端制造和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提升外资企业本土根植性。持续推进省域公平竞争先行先试改革,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加大投资促进工作力度、加大对市场干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以及夯实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规则基础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聚焦数字化赋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敏捷智能的响应能力。按照“区域+项目清单”“因素法+项目清单”方式,实施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示范项目,梯度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省级未来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世界“灯塔工厂”等企业群体。加快数字化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推动供应链主导企业强化全链条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标准融合,协同推进大中小型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建立上下游数字生态系统和合作关系,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综合能力。
四是聚焦风险应急防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应对与恢复能力。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和重要企业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引导和支持链主企业建立应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期冲击与中长期风险的预防机制,制定原材料与关键部件的储备计划。分类实施局部产能过剩化解政策,清理一批产能利用率较低、技术水平较落后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统筹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重点产业产能利用率。发挥哨点作用加强项目投资建设窗口指导,防止恶性区域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